培养协调技能
组装车间认为,丰富的经验是培养协调技能的土壤,因此,要让工人尽可能地多从事不同类型、不同技术难度的作业。为此,组装车间结合每月的生产计划,系统地安排工人到不同岗位“支援”生产。车间管理者首先对每个工人的技能种类、技能水平、技能积累过程作出书面评价,以此为依据,精心设计每个工人每天的作业种类、轮换顺序以及轮换频率。通过对工人的协调技能与优化生产资源配置达到了有机的结合。 让我们以第三组装线为例,考察工人是如何在岗位移动中提高协调技能的。1992年l-2月期间,组装车间第三组装线上共有59人工作过,其中22人是这条组装线的工人,占37%,其他37人则是从其他组装线或车间前来“支援”生产的工人,占63%。同一时期,第三组装线派出15人到其他组装线或车间“支援”生产,平均“支援”次数为1.9次。有30%的工人在第三组装线工作不到10天。岗位轮换的方式因人的技能水平而异,但都遵循以下原则:从最简单的工序出发,进而轮换到技术较复杂的关联工序。仅就组装线工序之间的移动而言,就有以下几种移动方式:在22名属于第三组装线的工人中,2人(其中一位是新工人)只在第一和第四道最简单的工序之间移动;5人在前四道工序之间均匀移动;2人以前四道工序为主,在前四道工序与后四道工序之间移动;另有3人在前四道工序与后四道工序之间均匀移动;5人以后四道工序为主,在后四道工序与前四道工序之间移动;5人只在后四道工序之间移动。这样,所有工人至少在两道以上工序之间轮换岗位,至少要做2个以上难易不同的工作。
从以上数据纪录中可以看到,第一,岗位移动者多。所有工人参加了工序之间的移动,2/3的工人参加了组装线之间、车间之间的移动。这说明日本A社的技能培训面向全体工人,而不是局限于个别优秀工人。第二,岗位移动频繁。第三,岗位移动范围大,不仅有工序之间的移动,而且还有组装线之间的移动,甚至还有车间之间的移动。这说明协调技能以技能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第四,岗位移动原则统一,但方式多样化。这说明日本A社在选择岗位移动方式时既考虑了工人技能积累的可能性,又兼顾了生产效率实现的可能性。通过如此大范围、高频率、大规模的岗位移动,工人逐步掌握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技术难度的作业的操作方法,技能的领域得到了拓宽,技能的深度得到了提高。同时,随着经验的丰富,工人对各种情况、各种作业以及各种作业之间的关系的了解也逐步加深,为提高自我协调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