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的工作,有趣的是,其许多原理认识之后常常显得非常浅显,而认识之前又常常难以发现或者易于忽视。
就日常的熟悉程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青少年的学习姿势和近视眼问题。为了防止青少年写字时驼背和近视眼,人们曾设计出各种姿势纠正器具,来限制弓腰,使学生写字时保持直坐姿势。这些器具也许会吸引家长掏腰包,但我要怀疑它们是否会得到学生的欢迎。难题实际上在于,人的眼睛是向前长在脸上的,而不是向下长在下巴上的,而人的眼睛又倾向于对对象作正面的观察。这样,看作业本就就要求面部向下倾斜,这时要挺直脊柱,必然导致颈部弯曲角度的加大;如果又要挺胸又要直颈,学生就只好使劲向下撇眼睛。对此王小波在《白银时代》里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只要不是工间操时间,我们都要挺胸垂着头写稿子,那样子就像折断了颈骨悬在半空中的死尸。长此以往,我们都要像一些拐杖了。”所以相比之下,在作业中自然形成的适度的驼背姿势,把这个角度的扭曲交由脊柱、颈部和眼睛来共同分担,倒可能是更适合人的生理特性的姿势。这个问题合理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让桌面具有适当的斜度,及椅座具有所谓瀑布形的前缘,总之某种姿势的自然形成,是离不开相应的桌椅设计为诱导和支持的。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在现行的上机条件下,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手臂的悬空形成了肩颈部的静态疲劳,使得操作员不便背部后靠在椅子靠背上作业(后靠姿势会加大悬空的手臂的前伸程度,从而增大肩部所需的平衡力矩,加快肩颈部的疲劳),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体重就全部需要由脊柱来承担,其结果或者是腰背的疲劳酸痛,或者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如此等等,使得计算机操作员的作业姿势,大都不是打字教科书中推荐的正确姿势。这里问题的关键和前面类似,即如果书本推荐的正确姿势没有适当设计的桌椅的支持,就会是一种费力的姿势,而各种错误的姿势由于其省力而易于维持,便会成为人们事实上的作业姿势。
在一些计算机教育的报道中,我们见到儿童趴在与其身材不适的电脑台上,眼睛凑得很近地操作计算机,这样的“电脑从娃娃抓起”,后果会不会是电脑职业病从娃娃得起呢?对于计算机作业姿势和作业环境,笔者已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站点(http://ergodesk.yeah.net)来加以分析和讨论。
再举一个人体测量学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有关的常识,尺寸上完全照搬。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结果西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