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在中国
在中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即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在文革以后。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的制定。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再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
虽然人机工程学在中国已有所进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中国在人力资源方面是相对充裕和廉价的,象“王铁人”这样的劳动楷模,就其奉献精神和坚强意志固然让人钦敬,而在人机工程学角度看来,却体现出技术的落后和对人力的滥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本文开篇谈到一些厂商把“以人为本”的、“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也正是出于对这种新的需求取向的意识。
笔者有一次在北京图书馆复印国际人类工效学专业杂志《Ergonomics》的几篇文章,旁边有位读者很好奇地问我ergonomics是什么意思,当我告诉他这个词的中文译名是人机工程学或者人类工效学时,对方的反应显然仍是一头雾水。事实上,在我国不光普通公众,即使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也大都不太知道这门学科的有关情况。另一方面,从中国专利局公布的专利授予可以看出,人类发明创造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如何使各种器具变得更省力和方便,虽然人机工程学正是为这类改进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就象前面提到的少儿姿势纠正器一样,大多数发明人显然也缺乏有关的基本知识。这都反映出人机工程学在我国不仅有待研究和提高,更亟需宣传和普及。杭州大学朱祖祥教授主编的《人类工效学》教程序言也指出:“人类工效学工作者除了要努力从事研究工作外,还须向全社会广作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