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直面困难的勇岂不仅是他自己成功的基础和生活的信心,同时也是他鼓舞别人的方法。
有一次,《周末晚报》记者奥古里诺采访卡耐基时,卡耐基认为世界充满了恐惧并且永远对抗,在黑暗中随处可见被幽灵追逐的人们。并且他同时认为一个成功者应是具有坚毅之心的人,随时准备应付最糟处境的人。
卡耐基充分运用他那种乐观的精神,去与命运拼搏。这种信心和乐观既是家庭的影响,也和他那种乐天知命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卡耐基成功了,但他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了。
虽然他有自己的信念,学生时代的成功就开始肯定了他的信念,但如今他总觉得路还很长。他也未曾停下来分析这些困惑。
面对这些困惑,他不禁问自己:这一切是否源于他是一名陷于教学习惯的作家?再不就是商界的救赎传教士?或是为他人传福音的行善者?他是个不为答案而深入研究的人。虽然如此,他确实在他的作品中,试着寻找解决这些疑惑的答案。
卡耐基从教学中致了富,同时也把致富的本领传授给大家。在他的观念里,每一个人都不应贫穷,都有理由富裕起来,关键是你必须掌握致富的决窍和机会。
由于他的书在整个美国社会大受欢迎,许多出版商纷纷找他约稿,源源不断的稿酬使他积累了许多财富。他有着更多的机会外出度假,或从事自由旅行。
基于他的影响力,他被视为众人不可缺少的公共演说家,这又给他带来了许多财富。
1938年10月,卡耐基由于工作的劳累以及与其子不和谐的生活,便想外出旅行。他的富有并没有使他要过奢侈的生活,所以,他在游艇上一点也不引人注目。但他度假的消息被电讯服务社记者知道了,便尾随而来。
记者先到一等舱去寻找卡耐基先生,然而他失望了,他发现几个有着富翁模样的人,但都不是他想要找的卡耐基。
记者终于在二等舱的餐厅里遇见了正在进餐的卡耐基,赶紧抓拍几张快照后,便上去与卡耐基交谈起来。令记者感兴趣的是他吃的并不算很丰盛,虽然他很富有。
卡耐基微笑着说道:“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我的一个重要致富方法。我有了钱,并不会去浪费,即使我拥有全世界的财富,我也不会多浪费一分一毫。”
这种精神在卡耐基的一生中都得以保持,直至他逝世时。
在戴尔·卡耐基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被看作是成功的范例,他们每个人都是赢家。在实际生活中,的确也是如此。
公共演说是人们学习怎样与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将自己展露于教室的安全环境下,成功地展示自己的信心,达到思维、语言、行为的完美统一,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且使他人在现实的社会中变得更自在、更适应、更投入。
卡耐基要求他的学生以思维、语言、行为的完美统一,使自己在现实中取得地位。有一个工厂的经理依斯·麦克利逊是一位聪明机灵但又害羞的人。他有时会在公共场合怯场,从而导致他的生意冷落。在此情况下,他报名参加了当地的卡耐基训练班。
一开始他在班上对那种安全的环境还是感到害羞和惧怕。通过为期十四节的"卡耐基课程"的帮助,他逐渐敢于在班上展示信心而且忘掉了羞怯心。
三个月后,他从学校毕业了,他运用他所学到的知识拿到一堆订单,这一结果使他欣喜若狂。
但这些订单所要求的时间非常短,短得他都不敢去接受这些订单。
他没有催促工人加快速度来赶制这批货,他知道,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他又再次运用卡耐基课程中学到的东西。
"我们有什么办法完成这订单呢?”
"有没有别的的方法来处理它,使我们能接受这些订单呢?”
雇员们纷纷提供意见,并坚持他接下这些订单。他们用一种"我们可以办到"的态度如期完成了这批订单的任务。
依斯·麦克利逊成功地运用了卡耐基学说,在社会生活及生意场上表现得极为自在,游刃有余。这些成功的例子在卡耐基学生中比比皆是。
卡耐基强调,要想每个人都成为赢家,这一点并不困难。
卡耐基对现代心理学的人际关系"我很好,你很好"的方式感到很自在。他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赢家,在人际关系的定义中赢家是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说,赢家是他们自己,赢家不把他们的精力放在成就上,或维护表面成功或操纵他人。赢家就是展露自己,而不是为讨好或触怒他人而表现。
这就是创造赢家时需注重的品格。这样,才是真正的赢家。
卡耐基致富的观点取向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取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富兰克林对卡耐基而言是个重要的参考形象。
卡耐基本人财富不断增加,但他却没有沉溺于财富之中,他十分的节俭。
但他和富兰克林相似,愿意将金钱上的回馈推荐给他人并成为他人的目标。他因此开设了卡耐基课程,让学员们通过训练及锻炼而成为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