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并不满足于他在课堂上的影响,他计划在更大范围中推广他的事业,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课程中受益而获得成功。
1937年,戴尔·卡耐基在《纽约时报》上展开广告活动。报纸上通栏大标题写道:
有效的谈话技巧将丰富你的收入
广告表明,在阿斯特旅馆举办的免费展示会,将由全美畅销速度最快的书籍《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作者戴尔·卡耐基先生主持。广告特别提到,在出版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本非故事性的书籍能像卡耐基的《影响力的本质》一书那样,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创造出这么大的销量。
"戴尔·卡耐基先生无疑创造了出版业的一项纪录。"广告词写道。
广告描述说,卡耐基在毕业前离开了大学,但他却拥有多个学科的学位,如:教学法学士、皇家地理社会学会会员、人际关系学博士等。博士学位是1926年马利兰女子学校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广告中还提到了罗威尔·汤姆斯。他评论卡耐基课程说:“这门课程是集公众演说、行销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应用心理学为一体的独一无二的一个惊人的组合。课程如同麻疹般真实,但是比麻疹更富于两倍以上的趣味。”
广告大胆地对课程的十五点助益作出了保证,诸如参与者能学会思考、增加收入、赢得更多的朋友、发展潜在的能力、改善人格形象等等之类。
广告中详细地叙述了课程如何奏效。1937年,设有十六节正规课程(现在是十四节),教室是旅馆里的私人餐厅。第一节第一部分课程在晚餐时进行。有九场在周二晚间的演说,演讲内容包括"改善你的记忆"及"发展你的人格"等。"戴尔·卡耐基有效演说及人际关系组织"会给那些未能参与者寄两本小册子:一本列有最近完成了课程且乐于推荐的五百二十人的姓名;一本则概括了所有的课程内容。
令卡耐基高兴的是,周二晚间的演说吸引了众多的听众,相当火爆。
在一个听众气氛十分热烈的周二晚上,卡耐基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说,题目为《措词得体的交谈》。
在这场演说即将开始之前,台下岂不及待的观众,都用热切和期待的目光,满含敬意地对卡耐基翘首以盼。
在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卡耐基登上了讲台。
"先生们,晚上好。"他首先向他的忠实听众们表达他的问候,"十分感谢大家的光临和对我的支持。”
身体并不魁伟的卡耐基,用他那温和而炯炯有神的目光,扫视着全场。他微笑,向大家频频点头示意。他站在讲台上,显示着优雅的气质和风度。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现在,我开始和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作真诚的交流。"全场很快安静下来,大家准备好了聆听这位天才的交际学大师的演讲。
"日本著名谈话艺术家德川罗森说,"卡耐基开始了他的演说,"人们日常与人谈话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种:一是基于意识的,二是基于感情的,三是基于求知的。
"换言之,如果换成浅显一点的说法,就是:
"第一种,基于意识的,即心里想些什么,要用谈话的方式渲泻出来。如果有心事而难以从口中表达出来,是一种很大的痛苦。许多人之所以宁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保持一两个知己朋友,平原因也就是为了在心里有事的时候好去向他们倾诉。此外,还有另一种'基于意识'的情形,那就是:你试图借助谈话方式去左右别人的意识。譬如,你请别人办一件事,别人答应了你,这就是你已经左右了别人的意志。
"第二种,基于感情的,我们平时所谓联络感情,起目的在于通过彼此的谈话,促使双方的感情有所增进。
"第三种,基于求知的,是你想认识某一种事物,或为了某一件事而请教别人等等。”
"以上的分类,虽然出于谈话艺术家之口,但我们在日常应酬中,也不妨记住你对每一个人的应酬目的属于哪一类。是第一种?第二种?还是第三种?在确定了之后,再去进行。要谨记,你是要成功,而不是失败,一定要朝着目标前进,不要节外生枝地去做一些和目标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事情。
"有许多人的应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明知故犯'。比方说,你明知有求于人必须出于礼貌,但却对你的朋友横眉冷对,怒目而视。”
卡耐基强调说:“这样做是不行的,除非你存心想让你谈话失败。”
卡耐基继续说:
"同是一句话,措词略有不同,效果相差会很远。举例来说,'邮筒在哪里'和'在哪里有邮筒?'这两句意思完全相同的问题,就有不同的答语。因为你讲得不同,听来便有差异。这一点我们在应酬时不得不加以特别的留心。”
听众席上的人们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卡耐基的意见。
"以讲究衣着出名的美国电影明星辛西娅·吉布,"卡耐基举例说,"某次出席一个聚会,穿的是一件红色的大衣。第二天,许多亲友和记者前来问及那件红大衣的事,问法有如下各种不同的方式:
"'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么颜色的大衣呀?'这是自由式。
"'吉布女士,昨天穿的那件大衣,是红色的呢,还是别的什么颜色?'这可以说是半自由式。
"'是红的么?'这是肯定式。
"'是红的吧?'这是否定式。
"'是红的呢,还是白的?'这是选择式。
"'是深红的不是淡红的?'这是强迫式。”
此时的会场上,听众们一边心里考虑着"究竟哪种问法好,哪种问法不好",一边等待卡耐基的下文。
卡耐基说:
"让我们来听听吉布女士自己的看法吧。她事后对人讲,她最不开心的是听到否定的发问,对于强迫式也感到不愉快。她笑着说:'他们为什么不问我那大衣是淡绿还是深绿?这样的话,我就会爽快地回答'是红色的'。”
卡耐基继续说下去:
"否定式常会使话语意义模糊不清,比如'你昨天晚上喝了酒,所以没有回家么?'我有一天在公共汽车上听见一位小姐问她的同伴:‘你觉得这个假期的电影不算没有好看的吧?'我没有听见对方的答话,因为我一时也想不出应该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有'呢,还是'不算没有'?问题实在是令人费解。”
卡耐基接下来提出了他的建议:
"聪明人一般都喜欢用间接法来应酬。通常,凡是可能直接带给对方难过或者有所损害的,都应以间接法为宜。”
"但是,"卡耐基话锋一转,"如果滥用间接法,也很容易弄巧成拙。
"有一个例子:某地有个退休的官员,已经九十七岁高龄。他已领了几十年的退休金,每次都由他的孙女到有关方面领取。有一次,财务处换了一位新职员,他看见花名册上写着领薪人的出生年份是1840年,算一算已年近百岁了,心想会不会是他的儿孙有意瞒报领薪人的死亡来冒领退休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