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力,我们以往的理解十分偏狭,就是只注意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
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的,所谓“天才的创造力”。我们要强调的关于创
造力,我们要改变观念,要承认并重视广泛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不是某些“天才”人
物和专业人员的特权与专利,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所以我们指的广泛的创
造力,或者叫做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音乐家或发明家,他们的劳动当然是开发了自身的创造性的
潜能。而一个没上过学、出身贫寒、没从事过什么专业的纯粹的家庭主妇呢?未必没有
创造力。她有可能花很少的钱把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安排料理得相当不错;她可能是个奇
妙的厨师,做的饭菜十分美味可口;她可能在处理家务、布置家庭环境方面有许多独到、
新颖、精巧之处,这些不就是创造性的表现吗?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具有创造性。创造
力的潜能几乎人人都有,但所有的角色和工作,都可以是有创造性的,也可能是没有创
造性的。
一位心理治疗医生,他从未写过著作,也从未创造出任何新的理论。但他乐于帮助
别人去改善他们的生活。他把每一个患者都看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他没有多少高
深的理论和先入为主的框框,他却具有孩子般的天真和杰出的智慧,他能以灵活新颖的
方式理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甚至在非常困难的病例上,他都获得了成功。这就证实了
他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
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本来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能,但主要是心态积极、热爱生活的人
才会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显露出来,通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他们往往能发现
新颖的、未加工的、具体的、有个性的东西,正如有些人习惯于注意一般的、抽象的、
已经定型成规的东西一样。前者经常生活在真实自然的世界中,而不象后者总是生活在
抽象、概念、期望、信仰和刻板化的世界,而我们常常分不清这两个不同世界,把它混
淆起来,还以为有的人有创造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没有创造力。创造性的潜能是
人人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许多人总是消极适应社会环境,墨守成规,这就不知不觉地
抑制、埋没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倾向于求变创新。所以说自
我实现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心态和人格的积极向上,而不是其成就大小。而成就就是积极
心态和优良人格开发出来的潜在能力,所以,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投射在人的整个生活
中的。有些人之所以缺乏创造力,那是由于心态消极、人格不良而把自己的潜能给埋没
了。
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常常为自己的脑子是否够使而感到怀疑。其实,这个担
心是多余的,大脑接受、储存和综合各种信息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在这个领域,美国
和前苏联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其成果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我很有
启示。
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上千亿个细胞组成的,具有极大的贮存量,可以在每秒钟接受十
来个信息。一个信息单位叫做比特,大约相当于一个单词。人脑的容量有一百万亿个比
特,这还是较为保守的估计。这一百万亿个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装下全世界所
有图书馆的藏书内容。何况人类还有潜意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感觉和印象。
实际上,普通一个人能够表达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现代科学研
究表明,象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只用了自己大脑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
则更少,绝大部分脑细胞仍处于“待业”状态。而且人脑不同于机器,使用久了会有磨
损,而是越用越好用,就象有人学外语,一旦掌握了一两门外语,再学第三门和第四门
就会容易许多。
前苏联的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说:“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和生理学的
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人类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当代科学使我们懂得人的大脑结构
和工作情况,大脑所储存的能力使我们目瞪口呆。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
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能迫使自己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
以轻而易举地学会四十多种语言,记下大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
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