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行的推销员,成绩超过其他老资格的同事,大家都感觉奇怪,后来研究结果,
知道他专向原已认识的朋友入手,这样他可以利用三分朋友的感情去衬托那本来是百分
之百的理智性应酬,因为一买一卖本来谈不到什么感情的,好就买,不好就不买,需要
就买,不需要就不买。应酬不是讨论,所以有些推销员硬要纠正顾客的见解,那是不必
要的。
许多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语言的杂音。虽然一些人谈话风度很好,但是在他语
言之间,却有许多无意义的杂音。
这样的举止极易引起我们的反感,对彼此之间的沟通不能产生任何效果。
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或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通畅,轻轻地嗽着;或是在每句
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
一个“嗯”,好像每句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
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似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大大减少了原有的光彩。
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一句“自然
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说”、“你听清楚了吗”;
有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人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
加上一句“我给你讲”等等。
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不觉得,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
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你要多记一些词语,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述下,有“精彩”、“优美”“出色”、“呱呱叫”,以及许多其
他的表现方法,不要简单地说:“你是一个好人”、“这个不很好”、“这篇文章写得
太好”等等。
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每两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太多的现成
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使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美丽的女人,满头满身都戴
着珠宝,不但掩没了她原来的美丽,而且使人觉得累赘之极。偶然地,在适当的地方,
用一二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很有力量。
夸张的词具有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用得太多太滥,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
使人不相信。
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
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采的;你所认识的朋友,不可能个个都
是最可爱的。不要到处都用“最”、“极”、“非常”、“无限”等词,如果在你这无
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
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会认为你是一
向喜欢夸大的人。
下面所谈的是各种类型的反问技巧,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
反问,即反过来问,答者变成问者。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一语中
的,入木三分,往往使经营者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机智型反问。肖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肖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
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肖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
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
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肖伯纳的反问,引起全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幽默型反问。有一位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你要哪个苹果?”儿子:“我要大
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儿子在反问中,把
礼貌与撒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扯在一起,既令人发笑,又令人有所领悟。
讽刺性反问。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
“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去。”地主说:“天这么黑,
能看见虱子吗?”长工说:“天这么黑,能看见干活吗?”长工的反问,迫使对手处于
自打耳光的窘境。
肯定型反问。贞观十五年,唐王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魏征回答说:
“非常难。”李世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
难吗?”魏征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
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
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