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自大狂
管理是一项实践,必须在工作中习得。没有哪位管理者,更不用说哪位领导人是在教室里培养出来的。宣称培养领导人的项目实际上是在培养自大狂。目前这种自大的精神已经从商学院大范围地弥漫到整个美国企业界。
哈佛商学院在其MBA网站上宣称,它“专注于一个目的——培养领导人”。在哈佛,学习如何当领导人的方式是研究成百上千篇简短的案例,今天学一篇案例,明天上台宣布这家公司应该如何运营。昨天,你对顶点公司(Acme Inc.)还一无所知;今天,你就要装模作样地决定它的前途。这种学习方式能培养出什么样的领导人?
哈佛一向以多少位毕业生荣膺著名公司高管头衔为傲。在教室里学习如何发表意见当然有用。但是这些毕业生担任高管后的表现如何?哈佛没有问这个问题。于是我们着手进行了一番调查。
从一本哈佛内部资深人士写的书中(1990),我和约瑟夫·兰佩尔发现了一份哈佛商学院超级明星毕业生的名单。我们跟踪了名单上的19位CEO,其中多位都是在商场上叱咤十余年的风云人物。经调查我们发现,其中10位遭遇了完全败局(公司破产、在CEO职位上被撤职、合并失败等等); 4位的表现至多只能说是好坏参半;只有5位似乎表现尚可。虽然调查范围有限,但这些数字还是非常令人震惊。(我们的调查结果发表后,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没有人认真关心这个。)
在过去8年里,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管理着美国政府(小布什于1975年从哈佛商学院取得MBA学位)。哈佛有没有讨论过它对毕业生管理风格的影响?有过多少讨论?目前,哈佛商学院正在调整它的MBA项目,但是院长已经明确表态,案例研究的学习方法不在调整之列。
至此,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国的问题:不管是现在的经济危机,还是越战和伊拉克问题,甚至是911事件的可能起因,以及企业“领导人”的薪酬和教育方式,无不体现了集体反思的完全缺失。这个国家似乎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换言之,美国社会似乎陷入了僵局。多亏既得利益集团和他们强大的说客,多亏深得很多人无条件信仰的经济和个人主义信条,美国的经济活动依然正常。除此之外,我们的星球和这个星球上的许多公司一样已经病入膏肓,但依然有人在呼吁我们恢复过去的消费水平。挽救经济;继续忽略未来。只不过这次,我们消费的可能是我们自己。
过去几十年,在变革能力和与时俱进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美国比肩。在技术变革方面,美国依然在引领潮流;但是在社会方面,美国似乎已经失去了变革的能力。
奥巴马能改变这点吗?我希望如此,但我不无担心。大量注资只会延缓经济危机的过程,而在这笔资金的掩护下,管理危机会持续恶化。最近,哈佛商学院院长表示,“我们必须参与到挽救经济的工作中来”。美国政府也有同样的想法。混乱的制造者怎么有可能把我们拯救出混乱呢?大概世界上其他国家必须觉醒了,必须认识到,继续跟随美国的脚步是最为糟糕的战略。面对如此不妙的下场,我们真的需要步其后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