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青年人的行为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成员,我们的各种行为代表着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着一定的 社会关系。我们绝大多数的行为要在层出不穷的社会生活中,在与周围各类人们的相处 之中体现出来。如果说自我的行为常规帮助我们初步认识了自身的一些行为特点,那么 下一步就要把这些特点摆在多重多边的社会关系中来调整了。换句话说,对自我行为管 理的主要价值就体现在我们如何去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调节好各种关系,准确地选择确 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包括正确地看待相处与他人交往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行为冲突。这 个过程,我们在这里是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探讨的,但在实际上,这正是所有的青年朋 友们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的一个“新课堂”。 在生活之中,我们常以会不会和人打交道作为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成熟意味 着什么?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成熟,不是变得模棱两可,变得老于世故。我们把成 熟用来标志生活中的一种主动权,一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能够吸收、借鉴他人 之所长,增强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而对许多不知的人间深浅处,有人曾经发出 过“江头未是风波恶,唯有人间行路难”的感叹。在我们中间,一些青年朋友惶惶然而 举步不前,另一些则不管三七二十一,硬冲硬闯的。虽说人们都是在生活之中学会生活 的,不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与人相处的学问总是“皓首难以明其理”。但是如果我们 相信人的心理和行为本身有规律可循,那么人际关系也是完全可以被认识被驾驭的。虽 然对每个人来说,认识的早晚和深浅并不一致。但对青年人来说,“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者”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着准备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搏击,在重要的关系网络中进取 的决心;包含着你准备以勇敢者的身份、姿态和行为在人群中走出一条自己之路的构想。 如果你曾有机会接触过青工、老农、军人、领导干部和家庭妇女,并且把他们之间 待人接物的行为特点做些比较的话,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由于各自的职业、年龄不同, 几乎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对他们,可以说是在心理有着独特的身份感。 这种身份感,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每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观察结论的 意义在于说明,因为人都是以某种特定角色置身社会的,在确定自己该怎样对待别人之 前,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该怎样认明自己此时此地所应有的身份。 卡耐基说,这个问题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青年人初涉世时,该怎样准确建立起自己的 一种身份层次感,说得再具体些,当你将要去和社会上各种处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交往时,除了你既有的社会角色意识之外,在行为上,你将以居高临 下、平等相待还是摧眉折腰等哪一种层次的身份去对待周围的同志、朋友。我们把这看 作是与他人交往时对自我行为的第一种限定和管理。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你的位置是 以你的行为去体现和建立的,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决定着你在人际关系中将会采取 和认可怎样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