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很常见。许多时候,自己独处静思之际,对该
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思得清清楚楚,但实际和别人在一起时,由
于他人行为、暗示或环境的影响,便觉得和事前想好的全然不是一回事。
有一个青年朋友对我讲,他总希望在与人交往时给人留下一种谦虚、稳重的印象,
但每次和别人在一起,特别是和其他青年人在一起时,说起话来他总是忍不住接别人的
话头,或者常常毫无顾忌地大声喝斥别人的看法,这样,时间久了,就多少给同伴们留
下了一种缺乏修养、盛气凌人的印象,而实际上对这种情况他自己也是反感的。显而易
见,他这种作风和提倡青年人应该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敢于发表意见、直抒胸臆不是一
回事。在有些大学中,同学们要在四年级去中学参加教育实习,走上课堂,面对学生以
教师的身份表现,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场面。但多数同学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即虽然经
过了见习、试讲等一系列准备,心里也清楚地知道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举止和行为规范,
但在真的面对学生的时候,也还常常是举止局促,举手无措。这固然是与缺乏经验和心
理训练有关,但也依然表现出自我的角色意识和行为表现的不一致,反映出缺乏临时的
行为身份感。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可是透过这样的例子,我们该在自我行为管理的意义上看出些什么呢?这就是意识
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这种现象提示了我们:在锻炼各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同
时,还必须注意去培养一种能够反映出你自己大方、平等、自重而富有分寸的行为身份
感。这几个概念也包含着我们对当代中国青年最一般的行为身份感的理解。
生活中纵有可供你发展的千万条道路,但胆小、扭怩的姿态却只会让你放过一个又
一个表现和争取的机会!那种我们大家都看不上的“小家子气”——苟且,凡事缩头缩
尾,不应是肩负振兴中华的一代人的风姿!平等,实际是一种行为身份中的态度表现。
从道理上,青年朋友们大都承认自己的知识、阅历尚浅,世上人间该学的东西还多着呢!
那么,平日里待人接物就要随时随地想着让这个“大道理”在你自己的行为表现上有所
落实。因为只有以真正的平等待人精神,不自恃清高的人,才有可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自
己所不具备的知识才干。在行为上能待人平等,是一种谦虚敬人的风范。你在群众之中,
只有以平等起步,才会有更广阔更长久的交往。
自重,特别是对那些常怀自卑感,行为上不善于甚至不敢与人交往的朋友们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以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人交往的。尽管每个人的个人
条件不同,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并不标志着一个人人格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