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青年朋友听别人讲的生活教训多了,简直有些“谈关系色变”,其实,在我们
身上发生和演变各种社会关系本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回避与事无补,而积极的迎接和
驾驭反倒不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发展。卡耐基认为有意识的、主动的社会交往,对于青
年人的成长至少有以下几种作用。
第一,如果不把“自我”仅仅限制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来认识的话,那就必须承认,
广泛而积极的社会交往将会有力地帮助我们去改变自我,开拓自我。在别人那里,甚至
即使是在有时并不那么愉快的交往中,也都首先提供给我们一个个人所不具有的全面的
比较和检验的机会。诤友常常是你心灵的镜子,会在令你汗颜的同时帮你深刻挖掘着思
想;挚友常可与你倾诉衷肠,这也同时是开放胸怀,求得心理平衡和坦诚的机会;而对
手对你的揭示,则往往比朋友们还要深刻……,也许,社会交往中多数时候并不是这些
典型情况,但总归在他人面前表现你的同时,也是在检验着你,勾勒着你。
青年人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要求,那么,社会中的那无数双眼
睛正是最完整的反映你全部形象的“多面镜”。而且,交往的增多本身就是一个人生活
实践领域的拓展,在这种拓展中,人们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不仅会给你带来对自我认识
的深化,还常常会有一种在更广阔的世界进一步追求理想人格的渴求。回顾我们自己的
生活历程,一次难忘的聚会,一次深刻的对话,不是常会直接导致自己某种新的生活目
标的建立和对某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吗?
第二,现代人才学、创造学几乎同时向我们揭示过一个道理:当代青年才能的增长
和发挥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个人潜心钻研的作用是不能排除的,搞成才发展“个体户”,
显然已经落伍了。周围大量人才共生的现象和伙伴们相互鼓励、迸发才智的事例都告诉
我们,要跟上时代,令自己的才干在最新的信息传递中、最高的工作效率中和最大量的
表现机会中得到显示,都必须依靠于社会网络——各种各样的网络。网络高度体现了现
代社会的充分通达和联结,而那种只知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的人,也是得不到这种大好
的人际交往间的发展机会的。这里顺便说一句: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权谋私、拉帮结
派搞不正之风者,除了舆论的声讨外,应该由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机制在制度上予以控制
和制裁。但在同时,这决不能和现代社会人才发展的网络观念相提并论,模糊了青年们
的认识。
第三,“社会是青年们最好的大学”。在有意识和自觉的意义上,我们始终赞同这
个观点。自己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不光靠那些已经形成观念形态的文字记述,多少
无字的“道德经”、“修养经”、“才智经”都要在社会中去读呵!就拿待人接物这件
事本身来说,与一个人打交道的过程,要包含多少种修养、知识、品质的素质基础呢?
再与十人、百人、乃至种种不同的人去联系交往,这又需要多少种呢?实际上交往过程
本身就是学习过程,而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另一种说明就是能够基于驾驭得了发生在
你周围的人际关系——这几乎是社会大学中的“第一主课”。因此,我们不仅应该,而
且可以以一种学习求知的态度来看到自己投身其中的社会关系,并不断从中获得我们所
必须的知识,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人一生中有几个门槛,在这些门槛上,常会一步走错,贻误终生。但这些重
大的人生课题,无论哪一步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才得以应付。就拿选
择人生的伴侣来说,最美好最动人的时光发生在这里,而一生中可能发生的危机也首先
潜伏在这里。其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能尽量准确地认识和判断对方。一些生活阅
历比较浅的青年人也常常在此处被极为强烈的感情冲昏头脑,在爱情的光环下,一切缺
点和短处都看不见,结婚后一旦睁开了另一只眼睛,生活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举这个
例子当然不是说一个人必须得多谈上几次恋爱才能选择好伴侣,爱情生活的复杂过程不
是这种单一因素可以说明的,但这个例子却可以反映出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更
大的人生抉择前,在有意识的广泛交往中多积累些人生经验,那么,事到临头毕竟好得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