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尽管有所发展,学科很多,唯独最广泛实用又最能促进
人的口才与交际的学问被忽视或轻视了,几乎是一块空白,一片荒野,这不能不说是极
大的遗憾。不要说一般的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就是专门培养教育、宣传、文秘、法律
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院校也没有开设这门课。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科、轻文科,而在文科中又重写轻说的倾向,已不利于
提高人的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一是用来吃饭,二是用来说话。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
山珍海鲜,可谓有口福;善说,而且能说得妙语连珠,深入人心,可谓有口才。随着生
活的改善,口福不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是口才上乘者却寥寥无几,百里挑一。人类
文明的显著标志正在于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我们如果只重口福而轻口才交际,那真有
些对不起造化,而只能退化了。
长期以来,有一种习惯的看法,就是不把口才与交际能力看作是真才实学,也就更
不会看作是人生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了。有些人甚至认为能说会道、善于交际算什么?不
过是要嘴皮子、见面就熟。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至于“祸从口出”、“言多必
失”和“少说为佳”的一类老话,更是一种自我束缚、自我压抑的消极心态。在实际生
活中,确有一些人整天说空话、吹牛皮,很少讲真话、干实事,但这些人的毛病不在于
“耍嘴皮子”,喜欢交际,而在于不学无术,言行不一,华而不实。这种表现与我们所
说的口才与交际艺术不仅不同,而且是根本对立的。至于缄口藏舌、怯于交际,这并不
是人的本性和欲望,而是封建传统观念所造成的无形绳索对人性的束缚,对人际关系的
扭曲。口才与交际艺术的本义正是博学多才、勇于进取、性格开朗和情趣高雅的人才能
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人人都有一张嘴,为什么有的人说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不能传
播真善美,而只能令人生厌呢?
究其实质恰恰是心态不良、浅薄无知、没有真才实学的庸俗表现。所以说口才的好
坏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显著标志;喜欢交际并不等于言谈随便、举止轻浮,而是一个人
自由平等、洒脱自如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习掌握口才与交际艺术不仅是增加了一种实用
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获取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无价宝,构建起做人处世、走向成
功的立交桥。关键就在于观念更新、心态开放。
口才与交际能力的关键在心态,不仅是指克服胆怯与恐惧的心理障碍,而且在提高
口才与交际能力的方面,依然需要积极心态、成功心理的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高超的口才与交际能力当然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掌握语言的艺术,而
且要有灵活巧妙的即兴构思和表达方式。然而,人们在日常说话、当众演讲和与人交际
的时候,不是直接依靠你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去表达或交流,而是凭借你的观念、
意识和情感去进行感应。如果观念不更新、心态不开放,你怎么可能做到语言有魅力,
交流有成效呢?
就拿演讲来说,本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你的个性与自我意识淡
薄,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摘抄报刊上的文章,去讲别人说过的
话。这样做,即使你的辞句相当精美,也只不过有一种书卷气,而不会有鲜明的特色和
生动的力量。而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强弱就是心态问题,显然,心态不开放的人,其口才
也不会出色。
再说幽默感吧,这是现代人应该重视和具备的一种修养和能力。有些青年朋友很喜
欢幽默,经常学一点幽默小品或是摘抄一些富有情趣的箴言妙语,这是很好的学习和爱
好。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幽默看作是言语的艺术或游戏,那就很难幽默起来。因为现实生
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叫人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因为任何人的自我形象和所处的境遇都
不可能是无可挑剔、十分理想的。如果你心境不佳,你还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吗?
如果你斤斤计较别人给你的刺激,你还能随机应变、轻松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吗?假
如你已经谢顶了,脑袋光光的,容易引起别人的嘲笑,你心胸狭小、生性多疑,必然会
窝火憋气,不是躲避别人,就是和别人恶语相间。这还谈什么幽默呢?与此相反,你豁
然大度,心态开放,既能放弃完美,热爱不完善的自我,又能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具
有吸引意识,那么每次遇到有人嘲笑你的光头,你就会这样轻描淡写来说:
“怎么,我这脑袋象灯泡吗?谢谢诸位的赞美。”
“赞美?”对方一时还摸不着头脑。
“是啊!没听说吗?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嘛!”
“哈哈哈……”
一句话引起了一场欢笑。显然唯有心态开放、襟怀坦荡的人才能具有幽默的法宝,
掌握高超的口才与交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