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求,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人活在世
界上,就要求生存、求发展。这种需要推动人们去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的本质,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新的需要。人的
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源泉,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
因。它引发着人的活动力量,规定着人的行动方向,直接导致人的各项活动。
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向外界进行摄取活动的需要不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即使是
摄食需求,也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是社会化的生理需要,具有社会文化色彩。动
物的需要是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基础上的,是天生的;而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类自己创
造出来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通过流汗和劳动而获
得满足需要的手段。可见,动物只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而人则会自己去创造。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物质的需要,又有发展创造的需要,既有劳动和
工作的需要,又有娱乐和休息的需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大体说来有这样三个层次:
其一,是人的生存需要。这是维持生命和繁衍种族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需要,是
人的其他一切需要的前提和基础。
在人的生存需要中,包括维持生命的基本的物质需要,获得安全保健的需要,延续
种族的需要等。
其二,是人的享受需要。这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要,旨在优化人的生存条件,
令人舒适、惬意。人在世上生活,不仅要求能够生活下去,而且要生活得好,享受世上
的快乐。这就产生了人的享受需要,包括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需要。
享受需要是人在生存需要得到比较稳定的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既然有进行
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自然不会满足于动物式的生存需要,而且讲究色香味和滋补作用。
如果一个人只满足食、性生活这些最起码的需要,并以此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的则抛
弃人的其他活动和需要,那么这种需要就变成了动物式的需要了。
人的享受离不开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脱
离现实条件提倡“超前消费”,盲目追求高消费,不但造成个人的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
而且会给社会生产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一味人为地压抑人们正常合理的
消费和享受,会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发挥,对发展生产也不利,因为享受需要的合理增长
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人的享受需要中,有一个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享受不仅有物质方面
的,还有精神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并不只是重视物质需要,而且要正确地解决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来说,物质
需要无疑是最重要的,人对吃、穿、住、用、行等物质资料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
基础也是人的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趋势来说,精神需要将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到了物质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未来社会,精神需要将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
标。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的物质需要是在人的一
定的精神需指导下发展的,而人的精神需要则是以一定的物质需要为基础,是人的物质
需要的升华。物质需要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需要的发展水平,精神需要又反过来规定了
物质需要的性质和内容。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不但要追求物质生活
的幸福,更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幸福,精神生活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只是
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完全放弃对崇高精神、远大理想的追求,那么,这样的人决
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其三,是人的发展需要。人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以适应改造客观世界
和健全自身的需要,其中包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开发智建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健
康身体的需要等。人不仅是享受的动物,更是创造性的动物。唯物史观认为,创造性地
活动的需要即表现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力——智力和体力的需要,这是享受更高级的需要,
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这里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物,是创造而不是享受。
美国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七个层次: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
自我实现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人都有发展或成长的趋势,成为
探索真理的、有创造力的、有美好愿望的人;对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说,人的其他
一切需要都“可以看作是达到一个终极目的的手段。”。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的
需要类似于前面所讲的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人的生命力,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因而也是人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自我的表现。例如,作家勤于写
作,画家乐于绘画,科学家潜心研究,技术工人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他们专心致志地从
事自己的工作,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幸福。而有些人没有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他们就会感到精神空虚,使自己的青春年华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