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的定义及目的(良好厂房环境维持的5个步骤)
6S活动源于日本,原指的是在现场中,原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进行相应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U)、清洁(SEIKETU)、素养(SHITUKE)、安全(SAFETY)”等活动,为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和品管圈并称是日本产品在二战后品质得以迅猛提升,并行销全世界的二大法宝。
由于用罗马字拼写这几个口语词汇时,它们的第一个字母都为S,所以日本人称之为“6S”。
1. 整理(Seiri):要与不要物品的区分。
目的:强化空间的管理。
衍生活动包括库存管理与采购制度管理的改善。
2. 整顿(Seiton):定位化。
目的:强化时间管理。
衍生活动包括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与效率化的改善。
3. 清扫(Seisou):点检。 消除职场内的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
目的:消除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
强调精神在于发现总是能力的提升。
4. 清洁(Seiketu):零缺点。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面,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所以也称“3S活动”、“清洁化活动”。
目的: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
强调的精神在于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5. 素养(Shituke):标准化。依规定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目的:提升“人的品质”。
强调的精神在于教育训练实施。
6. 安全(Safety):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生产、工作中,必须确保人身、设备、设施安全,严守企业、国家机密。
目的:保护职员不受与工作相关事故的伤害。
6S关系图(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