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时界和需求时界 为了说明修改主生产计划的限制条件、难易程度以及付出的代价,从而谋求一个比较稳定的主生产计划,提出了时界与时域的概念,向计划人员提供一个控制计划的手段。
常用的时界有两种,即计划时界(Planning Time Fence,PTF)和需求时界(Demand Time Fence,DTF),前者也称为确认计划时界(Firm Planned Time Fence)。计划时界和需求时界都是通过一个天数来表示。一般来说,计划时界的天数等于或略大于最终产品的累计提前期;而需求时界天数等于或略大于最终产品的总装配提前期。计划时界和需求时界将整个计划展望期分为3个时域。在计划展望期内最近的计划期,即从当前时区到需求时界的计划期,称为第1个时域;稍后的计划期,即需求时界和计划时界之间的计划期,称为第2时域;计划时界以后的计划期称为第3时域。
需求时界提醒计划人员,早于这个时界的主生产计划,即第1时域的主生产计划,已在进行最后总装,不宜再作变动,否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第1时域也称为冻结时域。在这个时域中,主生产计划的改变要经过企业高层领导的批准。
计划时界提醒计划人员,在这个时界和需求时界之间的主生产计划,即第2时域的主生产计划,已经确认,主生产计划的变化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不允许系统自动改变,必须由主生产计划员来控制。通常,这个时域称为半冻结时域。
在计划时界以后的时域,即第3时域,主生产计划还没有经过确认,系统可以改动。通常,第3时域称为自由时域。
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指出在不同的时域,对主生产计划的改变要付出不同的代价,或者说有不同的难易程度。
时界的作用有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根据时界来确定在不同的时域内维护主生产计划的权限。例如,在第1时域,对主生产计划的任何改变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批准;在第2时域,要由主生产计划员对主生产计划进行手工维护;在第3时域,可以由计算机系统对主生产计划自动进行维护。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时界提醒主生产计划员在适当的时候作必要的决定。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位于计划时界之外的主生产计划数据将会进入计划时界之内。而一旦主生产计划数据进入计划时界,再改变它就困难了。因此,主生产计划员必须根据目前的市场和销售情况决定是否对即将进入计划时界的主生产计划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改。
使用时界不是要阻止变化,而是要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不同的时域改变计划要付出不同的代价,而一旦进入计划时界,这种代价就比较大。
两种时界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它们向计划人员提供了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