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目录 管理咨询 标语展示 挂图展示 安全大全 框架装裱 标语列表 网上订单 最新动态 标语大全 发货公告 网站首页
 
管理首页 安全生产 消防安全 班组安全 防护用品 安全隐患 职业健康 安全教育 安全违章 应急标语 事故标语 电力安全 化工安全 机械安全 建筑安全 加油站安全 交通安全 矿山安全 特种作业安全 高处作业安全 社区安全 学校安全 其它安全标语 安全生产知识 所有文章
炼铁安全规程2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炼铁安全规程 发布时间:2011/12/6 阅读:1743
5卷场机及炉顶设备
5.1卷扬机室不准用木结构,室内应留有检修场地,设有与高炉值班室和上料操作室联络的电话和报警电铃,有良好的照明及通风除尘装置,含尘量应符合本规程18.3条表4的要求,并应根据气候条件设置空调设施。卷扬机室与高炉和桥上之间应设有过桥。
5.2斜桥下应有防护板或防护网,斜桥一侧应设有通往炉顶的符合本规程3.1条要求的走梯。
5.3料车(罐)应用两条钢绳牵引,钢绳的选择及更换,应符合本规程4.21条要求。
5.4主卷扬机应有钢绳松弛保护和极限张力保护装置。料车(罐)应有行程极限、超极限双重保护装置和高速区、低速区的限速保护装置。
5.5运行中的料车和平衡车上严禁乘人。在斜桥走梯上行走时,不得靠近料车一侧。禁止用料车运送氧气、乙炔等其它易燃易爆品。
5.6卷扬机运转部件应有防护罩或栏杆。卷扬机的日常维修,必须得到司机及有关方面的同意,卷扬机主要部件出现问题或损坏时,必须及时处理或更换。若停机检修则必须有专人联络、监护或挂检修牌。
5.7炉顶着火危及主卷扬钢丝绳时,应使卷扬机带动钢丝绳继续运转,直至炉顶火熄灭为止。
5.8更换料车钢丝绳时,料车应固定在斜桥上,并由专人监护和联系。
5.9必须保证装料设备的加工、安装精度、不泄漏煤气。通入大、小钟之间的拉杆密封处旋转密封间的蒸气或氮气的压力,必须超过炉顶工作压力0.01公斤/厘米2。通入大、小钟之间的蒸汽管口不得正对拉杆。
大、小钟应有电气联锁装置,联锁装置必须保证:
5.9.1大、小钟不能同时开启。
5.9.2均压及探料尺不能满足要求时,大、小钟不能自由开启。
5.10设计的炉顶工作压力应能承受4公斤/厘米2以上煤气爆炸压力。生产时的炉顶压力不得超过设计规定。
5.11炉顶至少应设置两个直径不小于600毫米,且位置相对的人孔。
5.12炉顶导向装置和钢结构不得妨碍平衡杆活动。大、小钟和均压阀的钢丝绳的安全系数为8,钢丝绳必须每周检查一次。
5.13高炉应有两套均压装置,均压管道不准有直角弯,并应在接近炉顶的均压管上安装排污阀。均压管道入口不应正对大钟拉杆。
禁止使用荒煤气均压。排污阀应定期排放。
5.14炉顶放散阀至少应比卷扬绳轮平台高出5米,并能在地面控制操作。
5.15炉顶设备采用液压传动装置时,不得使用可燃性油料。液压油缸应设有折叠式护罩,液压件不得漏油。
5.16大、小钟联锁保护失灵时,禁止强制开启大、小钟,要及时找出原因,组织抢修。
5.17炉顶清灰只准在白天进行,事先要取得值班工长同意。清灰时,煤气防护人员应在场监护。炉顶清灰管应通至炉下运灰车箱内。
5.18清理、更换受料漏斗衬板以前,必须取得卷扬机司机的操作牌,在卷扬机停止运转后进行。煤气防护人员应在场监护。
5.19大、小钟链条应有防扭装置,探料尺应设零点和上部、下部极限位置。每月要检查一次大钟密封性能,并记入技术档案。
5.20炉顶工作温度不得超过500℃。无料钟炉顶工作温度不得超过200℃,其密封仓不得超过70℃。
5.21高炉应有各自的工业蒸汽集汽包。集汽包的制造、使用,必须符合《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的要求。集汽包通至各用汽部门的阀门,应有明显的区别标志。生活用汽不准使用该汽包的蒸汽。
5.22无料钟炉顶的料罐、气密室等,不得有漏气和喷料现象。进入气密室检修前,必须先休风点火,并打开气密室人孔,排净残余氮气或者在休风前一小时改用压缩空气充压。
6  高炉主体构造和操作
6.1高炉内衬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炉体填料、泥料、泥浆等应符合GBJ8-64《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
6.2风口平台应采用耐火砖砌筑。从炉壳向外的入口平台的最小净空宽度:≤100(米3)高炉,不小于3.5米;255~620(米3)高炉,不小于4米;1000(米3)以上高炉,不小于5米。
6.3大、中修以后,炉身部分的热电偶在送风前必须修复。安装冷却件时,必须防止冷却水管和炉壳钢结构受到破坏。
6.4高炉外壳和冷却壁穿孔或开裂时必须及时处理,必要时可减风或休风进行处理。
6.5大修前,应组成以生产厂长(或总工程师)为首的炉基鉴定小组,对炉基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鉴定结果记录在案。鉴定小组要签字,记录要存档。
6.6热电偶应对整个炉底进行自动、连续测温。其结果应正确显示于值班室内。强制通风冷却炉底时,炉底温度不得高于250℃;要有备用鼓风机,鼓风机运转情况应显示于高炉值班室。水冷炉底时,炉基温度不得高于200℃。
6.7炉基周围50米以内,除炉旁风机房外,不得有其它房屋建筑。炉基周围不得积水和堆积废料。炉基水槽应保持畅通,该处的清扫工作应有专人负责。
6.8风、渣口及各水套,除进出水管固定支撑外,风口二套,渣口二、三套必须有各自的固定支撑,风、渣口及各水套必须固牢、严密,不得泄漏煤气。
6.9风口的视孔盖必须严密,视孔镜应清晰。
6.10风口损坏时,应在工长指挥下及时更换。
6.11禁止使用坏渣口放渣。更换渣口工作,应在出尽渣、铁以后进行。
6.12渣口各套漏煤气时,应先点燃煤气,再拆、做泥套或更换渣口。做泥套或更换渣口时,应挂好堵渣机的安全钩。
6.13铁水面接近渣口或渣口冷却水压不足时,严禁放渣。
6.14高炉炉缸储铁量接近或超过安全容铁量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要防止发生渣口烧坏和风口灌渣、烧穿等事故。

高炉的安全容铁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T—安全容铁量,吨;
      d—炉缸内径,米;
      h—渣口、铁口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米;
      r—铁水比重,7.0吨/米3
6.15高炉应安装环绕炉身的检修平台;平台应符合本规程3.1条要求;平台与炉壳之间应留有间隙。渣口、铁口上方不得安设走梯。要有两个走梯通向炉身平台。
6.16高炉至少应设2条起互保作用的供水主管;供水主管应配有网眼小于6×6毫米的滤水网。
6.17冷却件安装前,应当用直径为水管内径0.6倍的木球进行通球试验,然后用压力为10公斤/厘米2的水试压,同时以0.75公斤的手锤敲击,要求无漏水、“冒汗”现象,经10分钟后压力降不大于3%,方可使用。
6.18风、渣口冷却水压至少应大于热风压力0.5公斤/厘米2。给水压力(公斤/厘米2)见下表:
                   高炉容积(米3
 
         压力(公斤/厘米2
部位
≤100
255
620
≥1000
供水主管(风口平台处滤水器以上)
1.8~2.5
2.5~3.0
3.0~3.5
3.5~4.0
炉体上部
0.8~1.0
1.0~1.4
1.4~1.6
1.5~1.8
炉体下部
1.2~2.0
1.5~2.0
2.0~2.5
2.0~2.5
 
    高压操作的高炉应比上表值高一个炉顶压力。
风口水压下降时,应立即通知供水厂(车间),并视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包括休风处理)。冷却壁的水压下降时,应及时调整,必要时可适当减风。
    6.19炉缸采用碳砖砌筑时,水温差不得超过5℃。炉体各部水温差充试范围见下表:
    6.20汽化冷却时,汽包应安装在冷却壁以上足够高度的地方,以利循环。汽包容量应在最大热负荷下一个小时不另外供水时,也能保证正常生产。
    6.21汽包的设计、制作及使用,应符合《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标准。
    6.22每个汽包至少应有两个安全阀和两个放散管,放散管出口应指向安全区。汽包应有压力表、水位表、水位自动调节器、自动报警器。这些仪表读数应准确显示在值班室内。
 
                      炉容(米3
 
          水温差(℃)
 
部位
≤100
255
620
≥1000
炉身上部
10~14
10~14
10~15
炉身下部
10~14
10~14
10~14
10~12
炉腰
10~14
8~12
8~12
7~12
炉腹
10~16
10~14
8~12
7~10
风口带
4~6
4~6
3~5
3~5
炉缸
<4
<4
<4
<4
风渣口大套
3~5
3~5
3~5
5~6
风渣口二套
3~5
3~5
3~5
7~8
    6.23汽化冷却时,上下水管的连接不得拐直角弯,不得逆向使用水管(进、出水管不能反向使用)。
    6.24汽化冷却必须使用软水,水质应符合低压锅炉用水标准。
    6.25如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应改汽化冷却为水冷却:
    6.25.1汽包水位迅速下降,又无法补充。
    6.25.2长期停止供应软水。
    6.25.3冷却壁损坏较多,损坏处又不易查出。
    6.26每8小时至少检查一次各冷却部位的水温差及水压,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并将情况记入“配管班报”。
6.27高炉重要部位或其它地区冷却壁大面积损坏时,应先在外部打水,防止烧穿炉壁,酌情减风或休风。打水时,防止向炉内漏水。炉缸或炉底冷却壁损坏时,应及时休风处理。
6.28应定期清洗冷却壁。任何一个冷却壁排水受阻,应及时清洗该冷却壁。
6.29如果炉顶压力不断增高又无法控制,应及时减风,打开炉顶放散阀,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方准恢复工作。
6.30高压操作时,只有当大、小钟之间与炉顶压力差降至0.2公斤/厘米2以下时,才能短路开启大钟。
6.31休风基本要求:
6.31.1休风(或坐料)前必须同燃气(煤气主管部门)、鼓风、热风和喷吹等单位联系,未取得燃气部门的同意,不得休风(或坐料)。
6.31.2炉顶及除尘器要通入足够的蒸汽,长期休风时煤气管道也要通入足够的蒸汽。
6.31.3炉顶放散阀应保持全开。
6.31.4切断煤气(关切断阀)之后,炉顶、除尘器、煤气管道均应保持正压;长期休风前必须进行炉顶点火。长期休风或检修除尘器、煤气管道时,必须驱赶残余煤气。
6.31.5悬料时须经坐料处理后方可休风。
6.31.6因事故而紧急休风时,应在紧急处理事故的同时,迅速通知燃气、鼓风、热风、喷吹等有关单位。这些单位必须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使用该高炉煤气的部门应立即停止使用。
6.31.7休风(或坐料)应在渣、铁放尽后进行,人员要远离高炉周围。
6.31.8休风(或坐料)期间,禁止清除尘器的灰;有计划的休风时,必须在休风前将除尘器内的灰清尽。
6.31.9休风前及休风期间应注意检查冷却设备,坏的应及时更换,防止向炉内漏水。
6.31.10休风期间或短期休风之后,严禁停、开鼓风机或关闭风机出口风门,冷风管道必须保持正压。
6.31.11开、停炉及大、中修期间,必须有煤气防护人员监护,并在高炉附近设临时医疗点。
6.31.12休风检修完毕后,未经休风负责人同意,不得送风。
6.32开、停炉必须组成以生产厂长(总工程师)为首的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并负责制定开、停炉方案和工作细则。
6.33开炉前(包括新建或大修的热风炉),必须按制定的烘炉曲线烘炉。炉皮应有临时排气孔。经24小时连续联动试车正常后,才能开炉。
6.34开炉前,冷风管须保持正压,除尘器、炉顶及煤气管道必须通入蒸汽,驱除残余空气。送风后,中、小高炉炉顶煤气压力必须大于0.03~0.05公斤/厘米2,大高炉炉顶煤气压力必须大于0.05~0.08公斤/厘米2,并作煤气爆发试验,确认不能产生爆炸后,才能接通煤气系统。
6.35开炉前,应准备好足够强度的和粒度合格的开炉原、燃料,做好铁口泥包。碳砖炉缸除用粘土砖砌筑碳砖保护层以外,应将铁口泥包封严,不漏空气。做铁口泥包前,不得安装风管。
6.36停炉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6.36.1停炉前,高炉与煤气系统必须严密可靠地分隔开。采用打水法停炉时,应取下炉顶放散阀或放散管上的锥形帽。
6.36.2打水停炉降料面期间,应不断测量料面高度。避免休风,必须休风时,先停止打水,并点燃炉顶煤气。
6.36.3打水停炉降料面时,禁止开大钟。大钟上不准有积水。至少每小时分析一次煤气中二氧化碳和氢的含量,氢含量不得超过6%。
6.36.4应有炉顶专用水泵,炉顶温度应保持在400~500℃之间。炉顶打水应采用均匀雨滴状喷水,防止水流顺炉墙流下引起炉墙塌落。
6.36.5停炉过程中,铁口角度、铁口眼应逐次加大,减少炉缸积存的渣、铁。
6.36.6大、中修的高炉,料面降至风口水平面时,即可休风停炉。大修高炉应在炉底(炉缸)水温差较大的位置上开残铁口眼,要放尽残铁。
6.37鼓风机突然停风时的要求:
6.37.1鼓风机停风1~2分钟,且没有引起高炉产生灌渣、烧穿事故,可以继续向高炉送风。
6.37.2鼓风机停风已引起高炉发生灌渣、烧穿等事故,或者鼓风机时间较长,则应立即出尽高炉的渣、铁并按休风程序休风。
6.38全厂或者高炉生产系统全部停电(包括鼓风机),应按本规程6.37.2条处理,
若仅煤气系统停电,则立即减风,同时防止高炉发生灌渣、烧穿等事故,立即出尽渣、铁。若煤气系统停电时间较长,则应根据煤气厂(车间)要求休风或者切断煤气。
运料系统停电时,高炉炉顶温度不得超过550℃。
6.39发生停电事故后,应将电源闸门断开。恢复供电后,确认无人在线路上工作后,方准按生产程序依次合闸。
 6.40风口水压下降时,应视具体情况,减风处理。风口水压力小于1公斤/厘米2时,高炉应立即休风。水压正常后,恢复送水前,应确认冷却设备无损、无阻。送水时应分段,缓慢进行,防止产生大量蒸气发生爆炸。
6.41高炉炉缸烧穿时应立即休风,并作好长期休风和停炉大修的准备。
6.42风口、渣口发生爆炸,风口、风管烧穿,或因误操作渣口被拨出时,首先应减风改为常压操作,同时防止高炉发生灌渣等事故。出尽渣、铁后休风。
6.43高炉休风时,对煤气的处理,除遵守本规程外,还要遵守冶金部《煤气安全规程》。
6.44停、开炉工作进行时,对煤气系统蒸汽压力必须大于3公斤/厘米2,并保证畅通无阻。
 
 

      欢迎您发表自己的评论。您的评论将被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所共享,我们将对您的慷慨深表感谢。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本站发表读者评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者支持读者的观点。我们的立场仅限于传播更多读者感兴趣的信息。

友情链接申请〉|||||| 更多..........
24小时客服电话:「广东:13922515848」  「0769-82286226」
公司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莲花E区 邮编:523850
Copyright@2005-2008 东莞市锐谷网络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方企业文化宣传网 粤ICP备08012228号